查看原文
其他

二人台、茶汤、敖包祭祀、固阳童谣……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③@评论有奖

2015-11-09 包头日报 包头日报


小编说

截至2014年底,包头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自治区级13项、市级5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15人、市级103人。

文化包头,果然名不虚传!作为包头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不容辞!作为包头人,你是不是自豪感满满哒~请为包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以及项目传承人投一票吧!


☆ 茶汤 ☆

自2013年清真老茶汤被确定为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每逢庙会,文化遗产日活动等吴文昌都会应当地文化部门邀请,将摊档“移师”现场。

老包头茶汤是谷子米制作,加之纯正红糖、白沙糖、芝麻、核桃仁、葵花籽仁、桂花等作料相伴,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冲好后弥香四溢、味道香甜可口,深受欢迎。


☆ 梅日更召信俗☆


坐落在内蒙古包头市郊的梅力更召,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梅力更”是蒙语的音译,是“聪明、智慧”的意思。经过300多年沧海桑田,梅力更召至今仍坚持使用蒙语诵经。正是这种历经磨难的坚持,才让这笔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和传承。

蒙语诵经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是宗教研究方面的重要文本,而且由于它与蒙古族的民族史、文化史密不可分,也是研究蒙古族文学的重要资料;同时,它融入了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是研究蒙古族习俗、文学、诗词和音乐的重要资料。而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座用蒙语诵经的寺庙,梅力更召的存在意义,早已超越了宗教本身,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遗产。

  梅日更召信俗是在内蒙古地区寺庙用蒙古语诵经祈福而形成的融民众信仰仪式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梅日更召用蒙古语诵经祈福仪式在蒙古族民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形成世代传承的有民众广泛参与的寺庙信俗传统。


☆ 固阳踢毽子☆


踢股子是固阳县民间办秧歌的一项主要活动内容,历史久远。一般是在旺火的照燃下(据说一切魔均惧火),利用蹦高、踢飞脚这些雄健、泼辣的动作,再加上擂鼓的震天威慑,去体现魔高一尺人高一丈,显示出人的威武和雄健,以达敬神、驱邪,力保一方平安之目的。出场有鹞子翻身式、一马三箭式、童子拜佛式、旋风腿式、凤凰三点头式等七八种,式式均显示出舞者刚健的一面。

舞踢间,行进线路和舞踢套路也各异。线路有踩“8”字、滚边等,而且行进时步履矫健、快速,手臂要么是大鹏展翅翱翔状,要么是侧身拉船状,还可加进一些放七叉、八叉及扫堂腿等动作,民间称为“加旋儿”。舞踢套路有大踢四门、里外罗成、八角楼、拜天地、整衣等十多种。里外罗成走的是滚边路线,为一圆圈,体现天圆;踢四门,体现地方;而八角楼寓意八卦。谢场时有金鸡独立式、小鬼瞭哨式、猴子望月式等几种。整场舞姿雄健、泼辣、粗旷,内容丰富、内涵神秘,承载着多种历史文化元素。


民间文学

☆ 3



传统音乐

☆ 2




传统舞蹈

☆ 1




传统戏剧

☆ 1



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

☆ 1



传统技艺

☆ 3





民俗

☆ 5




提示:投票为深入扩大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影响力,请您分享哈!


【猛戳】↓

面塑、剪纸、哈撒儿祭祀……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②,值得投一票!

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①,为值得敬重的传承人投票点赞!@评论有奖


作为包头人,你是不是自豪感满满哒~包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这么多!小伙伴们都知道哪些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评论】


作者|凡仔

本期编辑 | 卉儿

责任编辑 | 星侃驿站

参与方式:点击右下角“写评论”,提交您对新闻事件的意见建议看法。

赢取奖品:根据评论内容点赞量,小编择优颁发小奖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